遗尿症,俗称尿床,通常是指儿童在睡觉时不由自主地小便。一般来说,只有20%的患者在4岁时有遗尿,5%的患者在10岁时有遗尿,少数患者在成年前有遗尿症状。原发性遗尿,又称原发性遗尿,约占70%~80%。
尿床是一种疾病吗?从临床角度来看,遗尿包括两种情况:一种是指遗尿,俗称尿床;第二种是遗尿,即在非睡眠或清醒状态下,不仅在床上小便,而且在衣服或其他不适合排泄的地方小便。从病理学角度来看,前者主要是由神经功能不协调引起的,大多数是简单的、连续的,即除尿床外没有其他伴随症状。
后者多为器质性病变,如神经系统损伤和相关器官占位性病变。大多数是伴随性和暂时性的,即除尿床外,还有其他更明显的病理表现,可随其他病变的改善而改善。本文讨论尿床时无器质性病变的遗尿。
1.平时很容易出汗,尤其是晚上。睡眠姿势主要是攀爬或水平卷曲。它古怪、胆小、内向。在冬季或雨天,情况会恶化。
2.困了,很难醒来。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床。入睡后,无意识排尿通常发生在夜间相对固定的时间,主要发生在夜间和午夜,有时在夜间数次,甚至可能持续数年。
3.在生殖和泌尿系统方面,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,甚至尿床的比例也不同,这在4至6岁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是相似的。然而,7岁以后,男孩比女孩大。11岁时,男孩出汗量是女孩的两倍。这可能是女孩生理成熟较早、继发性遗尿较少和对如厕训练抵抗力较低的原因。
人们应该如何治疗遗尿症疾病?
1.促进和培养责任感。促进治疗就是训练孩子积极接受遗尿症的治疗。通过写一些排尿日记和其他激励方法,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们积极合作治疗遗尿症。培养责任感就是让孩子们知道遗尿症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适,还会给父母带来一些不便,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个数字。
2.膀胱训练有两个目的:一是提高膀胱的功能能力,二是增强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。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。这种膀胱训练在遗尿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3.培养儿童条件反射能力。对于七八岁左右的儿童,可以安装一个能够监测膀胱容量的警告装置,提醒患者醒来或打电话给父母,以避免遗尿。